發表文章

2023 0718(二)全球科網半導體扛大局 指數硬結構耐摔兼耐震

2023 0718( 二 ) 全球科網半導體扛大局   指數硬結構耐摔兼耐震     去年主要科技股股價由頂到底慘跌,整體風險釋放透盡,今年轉為領漲的角色。到昨夜,今年費半 +51% 、納指 100 指數 +43% ,對比去年對息摩彷彿無事的道瓊今年則只 +4.6% ,大型價值股更僅 +1.2% ,就算是中型的價值型指數也只 +4.53% 。今年美股指數常為人詬病,過度集中在 ” 絕地七騎士 ” 上,所以納指 100 指數早前宣布稍後進行特別重整 (special rebalance) ,高盛估計 7 隻大型科企的比重將由 56% 降至 44% ,料輝達 (Nvidia) 及微軟的減幅最大,但認為仍未能解決風險過度集中在這些股份的問題。該行又預期未來 6 個月,盈利增長、估值及宏觀經濟,才是推動納指 100 指數及其重磅股的最主要因素 ( 說了等於沒說 ) 。     翻過去歷史,少數重磅股對指數回報貢獻巨大,並非什麼不尋常現象,十大佔八成雖有點誇張,但更極端的情況並不罕見, 2015 年便曾達到 243% 。即使不看這些,過去 30 年,標指回報份額前十名貢獻者中位數達 32% ,意味任何一年,大盤指數進賬多達三分一可歸功於這些領頭羊。台股呢 ? 在 2019 年前十大市值企業中,除了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和鴻海,多數呈現跌勢。如台塑四寶中的台化下跌了 15.23% ,台塑下跌了 0.5% ,南亞 -3.3% ,台塑化 -9.9% 。兩大金控國泰金 -9.26% ,富邦金 -1.17% 。台股卻重回三十年前 12000 大關,押錯馬的自然不開勳,不少人批評,只是台積電一枝獨秀 ( 最大漲幅達 67%) ,若是扣除台積電,加權指數大概只有九千點,殊不知 2018 年川普開啟的中美貿易戰,資金已經開始往台灣的科技半導體集中了。 # 短期美元美息持續走疲 :     自從美國 6 月份非農就業數據意外遜於預期,且上周 CPI 及 PPI 兩項物價指數均告回落,市場對聯儲局加息預期降溫。美元滙價及美債孳息率雙雙下跌。兩項通脹物價指數回落,尤其是 CPI 急劇向下,令到市場強化認為聯儲局在本月將是今輪緊縮周期的最後一次加息。此外,聯儲局最大的鷹派布拉德在下月 14 日辭職往大學任教。市場更多人聯想,客觀形勢及這個人事變動將使聯儲局變得偏鴿。市場情緒隨

2023 0717(一)全球大趨勢推動時空變化 此一勢也彼一勢也順隨

  2023 0717( 一 ) 全球大趨勢推動時空變化    此一勢也彼一勢也順隨     上文提及全球大趨勢的推動下,台灣首富換成廣達林百里。這是一個全球大趨勢力量所推動的必然,一如 20 年前在中國利用龐大廉價勞動力 ( 使用最多 ) 而創下驚人財富的郭董,歷史背景使然。林百里真正成為電子五哥口中的 ” 大哥 ” ,而不是名不符實 ( 股價年年偏低 ) 的 ” 大哥 ” 。題外話, 10 年前媒體推論台灣下一個首富將是趁著中國龐大內需而起、鴻運當頭的尹衍樑 ( 炒作中國的內需消費 ) ,結果呢 ? 八方雲集去年退出中國市場,股價反而逆勢雄起,推出新高 261.5 。如今大零售商經營型態在中國反而面臨經營困境了。另一件事,當時廣達剛突破一百元,某位還挺有名的資深財經分析師從某個專業角度來看,認為廣達和鴻海 ( 也有 ai 事業,但已經分割出去 ) 的價差不應該超過五元,推論的內容鞭辟入裡,但面對全球大趨勢的力量 ( 美中對抗,去紅色供應鏈 ) ,這些太細節推論就很尷尬,在某個很小的範圍裡是很專業,但放到大池塘,長遠是賺不到大波段錢的 ( 戴維斯雙擊 ) ,懂憋財卻不識寶,入寶山往往只提著一串蕉而回。     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之前,西方政要輪番訪問中國,貌似企圖修補關係或起碼加強溝通,但實際上是否表裏一致滿懷好意,則有待商榷。美國和歐盟的對中政策經過重新包裝,現在的主調是「不脫鈎」,然而務求「去風險」 ( 可解讀為「慢性脫鈎」,能脫得先脫 ) ,或者說是「減少依賴中國」,不能脫的則繼續掛鈎,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脫。就連德國也侃侃而談「去風險」,該國公布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希望在關鍵領域減少依賴,同時擴大與台灣的密切聯繫。在這樣的氛圍以及自我去國際化的發展,香港成為犧牲者。這是香港可以說 << 國安法 >> 實施後,就可以推論得到的狀況,也難怪有人猜測台股指數何時要超越恆生指數了 !? 超微和輝達的 AI 發貨中心由香港轉移到台灣,亦是全球大趨勢下的必然,這對台股的實質影響是遠比某個總統候選人口中所說,看到巴菲特清倉台積電股票 (a) ,就知道大事不妙 (b) 還來得重要,利用破碎化資訊,當然他的目的是政治的,而非有一個整體全面性的說法。亦有大牌政治評論員說,股神巴菲特出清台積電股份 " 零持股 " 是給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