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4的文章

2024 0702(二)九百里路忽雲忽月 台積電費半同步表現

  2024 0702( 二 ) 九百里路忽雲忽月    台積電費半同步表現     匯率市場中日圓再度貶破 38 年來新低、突破第一島鏈 160 航向廣大西太平洋 … 話說日本央行今年 3 月鼓足勇氣告別負利率,俗稱「春鬥」的工資談判且為打工仔贏得三十多年來最可觀薪酬增長。不少人以膝蓋想,日本終於逐步退出超寬鬆貨幣政策,經濟和圓滙可望迎來一番新氣象,灣台「哈日族」更緊張慌死怕輸,趕緊入市換滙抄底。     普世邏輯、中國邏輯與金融市場邏輯,此三項號稱地表上主要邏輯。事實與想像 ( 普世邏輯 ) 完全兩回事,日本 17 年來首次加息,對提振日圓非但全無作用, 4 月 ( 時日圓兌美元匯價落於 150 之下 ) 起豪擲近 10 兆日圓干預滙市,效果也僅曇花一現,短暫反彈後,貶值勢頭變本加厲,上週三,日圓終於失守 160 兌每美元關口,創 38 年新低。亞幣雖不能說採取競貶 ( 有誰貶得贏日本 ?) ,但 2012 年安倍射出的箭至今仍在天上飛,日圓貶值近一倍 ! 有那個主要國家可以這樣子玩 ? 控怕只有老美了。你能想像台幣由三十貶到六十的情景嗎 ? 真是恐怖 !     日本央行今年雖擺出利率正常化姿態,惟行長植田和男應該比誰都清楚,以該國經濟、通脹及政府債務狀況,既無條件更沒必要重手加息,遇上聯儲局減息時點一再延後,除非美國經濟失速墮崖,調低利率迫切性大增,否則美日息差難望收窄,只要利差交易誘因仍在,圓滙便易跌難升。上週輕鬆穿越 160 第一島鏈,反映投機者根本不把 160 這條「紅線」放在眼內,官方持續干預的前景也起不了阻嚇作用,炒家顯然已把目標對準 170 這個靶,也就是 1986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日圓果真疲弱至斯,台幣、韓元、人民幣將面臨更大壓力,尤其中國減息降準固然縛手縛腳,中港資產價格估值下降亦難免受到拖累。台幣跟貶壓力下,投射到股市資產,向上的評價空間自然不利,股市成交量也自 ” 夏至 ” 過後七個交易日瞬間驟減到五千億以下,呈現出來的成交量即是整理縮手的狀態。淺水無大魚,廟小妖風大啊。     中國傳出倒查稅三十年新聞,其實就是經濟崩塌真的沒錢,富裕省分都還必須出此下策,可以去推估想像雲南廣西貴州這些貧窮省分的狀況。此番已經不是割韭菜了,而是把韭菜連根拔起。這才不是認真查稅查不法,在中國,三十年的帳本你還有嗎 ? 官方有嗎 ? 不

2024 0701(一)AI半導體主軸貫穿上半年 六月下半外資買力消退

  2024 0701( 一 )AI 半導體主軸貫穿上半年 六月下半外資買力消退     本周美國股市在 7 月 3 日只有半天市 ( 美國東岸時間下午一時休息 ) 。 7 月 4 日為獨立日假期,美國金融市場休息。首要焦點是美國周五公布的 6 月非農業職位與失業率,因為除了反映就業市況強弱外,更可能影響聯儲局利率政策走向。市場預期,美國 6 月非農業職位將增加 18.8 萬個,少於前一月的 27.2 萬個;失業率料升至 4% 。這個非農推估數據反映華爾街對於近期通脹數據已經接受緩降溫的情況。     美 10 年債息在三月底符合預期的 2 月 PCE 物價指數年升 2.5% 、核心 +2.8% 公布後。債息由下向上穿越 50 、牛熊線,即自 4.25% 快速竄升最後至 4/25 今年債息最高 4.737% ,標指回應債息變化,短期跌破五千點出現 6% 的拉回。此後自 4.737% 今年債息最高位置,反覆波動向下,整個六月份十年債息都在 50 天線之下反覆波動。而這一波債息的波動是上下擺盪式的拉回,最低點出現在 6/14 的 4.188% ,到今日則仍在牛熊線下波動,對稱到標指,也進入相對高檔區的上下狹幅整理。影響今年市場主軸之一的債息,大致上的波動地圖,你是要擺在心上的。台股指數也在六月下旬進入上下擺盪,當日波幅變化,憋氣不憋寶。     債息之外,另一個主軸是耳熟能詳的相關 ai 半導體股票。從費半與重磅尖牙股上半年大漲三成笑傲眾指數,這是貫穿上半年最主要的力量。延伸到電力需求,台灣電力股在上半年也都有還不錯的成績,並受不少投資人青睞。之前我提到,隨著台灣經濟實力已經推高到另一個境界,過往受台商大量西進所喊出的 ” 非核家園 ” 已經變成了執政黨的桎梏,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核能發展的技術已非我們當下台灣舊型核能廠的技術。雖說現階段台灣不缺電,但當全球科技巨企紛紛至台設立資料中心,誰能打包票未來不缺電 ? 其實已經不必再討論了。我問一個問題,你何時見到一個工業發達國是非核的,就算德國,也是曲線地利用法國在其邊境設立的核電供電。核潛艦下水五十年可以持續運作,何時見過美軍艦艇士官兵抗議過 ? 美國多間公用事業企業高層表示,如果美國不能增加適當地增加電力供應,經濟勢必受到打擊,台灣恐怕只會更嚴重吧。美國能源顧問公司 Rystad 早前發表的報告也強調此點,